「Ai Mi Na KAVALAN─噶瑪蘭族復名運動三十年」特展


活動期間:2018-01-02~2018-09-30


1796年,漢籍開墾集團大舉入墾。短短十餘年,大量的外來人口,群聚成莊,廣闢水田。19世紀中期,在漢人街莊的環繞擠壓下,噶瑪蘭族人生計型態改變、土地大幅易手、傳統社會文化也產生巨變,部落貧窮化、族人生活困難,無論是主動或被迫,離開原居地,尋求新空間的生存機會。20世紀以來,原鄉的噶瑪蘭族逐漸融入漢人社會,移居花東新鄉的噶瑪蘭族雖維持著母語與族群認同,但因星散飄零,數十年來一直隱身在阿美族的世界中。1987年11月23日,台灣省立博物館(國立台灣博物館前身)藉買下新社出土的石棺,在台北新公園(今228和平紀念公園)舉行「豐濱之夜」,邀請新社、立德等部落族人參與歌舞和祭儀展演。當天的演出造成各界嘩然與震驚,因為長期被誤認為「漢化至深而消暱」的噶瑪蘭族,仍舊能夠流利的使用族語與展演傳統祭儀文化。當晚偕萬來與族人大聲疾呼要求政府承認噶瑪蘭族為台灣原住民族,正式開啟了噶瑪蘭族的復名運動。2002年12月25日,噶瑪蘭族終成為國家認定的第11支原住民族。根據2014年底的統計數據,噶瑪蘭族有1,378人,主要分布在花蓮縣、新北市與台東縣。而噶瑪蘭族原鄉的宜蘭縣,卻因「原住民身分法」的限制,多數無法取得原住民族身分,也促使縣內與花東的噶瑪蘭族人仍持續走上爭取復名的道路。今年適逢噶瑪蘭族復名運動30周年,藉此特展回顧這一段漫長的歷史,並關注、討論噶瑪蘭族的族群身分、權益與文化傳承等議題。

活動場次資訊

非售票

宜蘭縣史館

宜蘭縣宜蘭市縣政北路3號

單場次演出時間:2018/01/02 09:00:00

結束時間:2018/09/30 17:00:00

演出單位
主辦單位
其他單位
來源網站名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