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地圖很有事:地圖的臺灣史」特展
活動期間:2018-01-02~2018-08-12
一張地圖,呈現了繪製者以及當時代的空間認知,但地圖也常反過來規範了人們的世界觀。歷史上總有些人不滿足於既有的世界觀,再度出發前往未知遠方去尋找新的世界,一個想像中的理想國度。所以地圖常是因著人們的各種夢想及熱情的驅使而產生。地圖表面上是科學、客觀的,但實際上也是非常人性化的,地圖上所標示的國界、地名、經緯線等等內容,其實都蘊含著許多關於人的意志、人的故事在內。這次展覽,我們以「地圖」為媒介,除了呈現臺灣社會的變遷歷程,也探索當代地圖的如何傳達社會議題與關照。■ 探索世界 :近代地圖的繪製15世紀末到17世紀是歐洲熱衷海外探險及擴張的大航海時代,為了去呈現所看到的新大陸、新世界,也促進了近代地圖學的發展。將世界畫在紙上,地圖是把真實世界平面化的過程,立體的世界彷彿被拉平了。但世界被拉平後,人們也想重塑地球、重圓世界,平面化後的世界地圖再被重新剪裁,拼貼重圓為地球儀。過去的人們探索世界然後製作地圖,表現自我的世界觀與空間觀,現在的我們重新閱讀「古地圖」,也能在當中去認識更多元更多面的「新世界」。■ 地圖臺灣 單元一 徘徊北回歸線的島嶼:臺灣、小琉球、福爾摩沙… 單元二 幻想與現實的分界:清代臺灣島上的原漢界線 單元三 放大鏡下的臺灣:日本時代的地圖 單元四 反共復興的基地:冷戰及戒嚴時期的地圖■ 地圖說話 單元五 不只是地圖:當代的地圖製作與社會關照■ 告別地圖:當代地圖的多元形式與應用當代地圖的製作已經越來越多元,也在現代生活以不同形式被運用,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關連。「Google一下」也許已經成為多數人與地圖最常見的連結。當代的人們繪製多元觀點與主題的各種「地圖」,早已跳脫傳統紙本地圖的形式,一個多元併陳的世界觀也正在形成發展當中。但無論地圖的形式怎麼變化,我們認為地圖始終是一種人性的展現,是人類對於真實或理想世界的具體展現,這或許才是地圖的本質所在。因此我們以19世紀末著名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一段話做為展覽的結語: 「一張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得一顧,因為它遺漏了一個人性必然登臨的國度。」
活動場次資訊
售票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
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
單場次演出時間:2018/01/02 09:00:00
結束時間:2018/08/12 17:00:00